虽然免疫状态应该是动态和可变的,但现有证据表明,这个变化一般是暂时的,很容易回到原始状态,似乎病人的基因和肿瘤的原发状态很大程度上提前决定了这个免疫临界点。
挑战来自于一家基因编辑领域的后起之秀——Homology Medicines 公司。而查特杰在先前的研究中发现了17种新型病毒,并申请了专利。
图丨Homology公司CEO Arthur Tzianabos博士新技术的诞生常常伴随着无尽的阻力,Homology公司的CEO亚瑟•斯内伯斯( Arthur Tzianabos)说。斯内伯斯也透露了Homology Medicines的伟大愿景:希望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根治镰状细胞贫血,这也是CRISPR力争实现的目标。CRISPR-Cas9,这一基因编辑领域杀手锏级的工具,其地位近日却遭遇挑战第二,试点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第四,基础研究是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基石。
第七,拓展科学基金的智库功能。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成果编辑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期为读者理解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关注基础研究和科学基金发展的读者提供信息。重磅发布|《中国抗体药物产业图谱》 2017-08-29 06:00 · 顾露露 以基因工程为首的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80%的生物技术成果被集中应用于制药行业,用以开发新特色药和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
本文转载自火石创造,作者楚乔。如罗氏同时靶向Ang2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vanucizumab,拟开发适应症包括肿瘤和眼科领域。国内也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在双特异性抗体领域进行布局,其布局情况如下图所示,不过国内双特异性抗体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另外在特定位点通过linker多样化改造进行多种药物的链接,实现多价偶联ADC药物以降低单药的耐药性,是目前 ADCs新的研究思路。
直到1997年首个抗肿瘤嵌合单抗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基因泰克)上市及次年依那西普(辉瑞,恩利)、英夫利西单抗(强生,类克)和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基因泰克)等重磅单抗药物的上市,全球单抗市场迎来突飞猛进的增长。对于生物创新药来说,由于其开发的复杂性,众多国内企业选择合作开发模式以共担风险。
从技术主线看,全人源单抗目前已经是抗体药物主流,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开始逐渐崭露头角。目前CFDA仍以创新药的申报对生物仿制药进行审批,抗体药物仿制药获批仍需时日,国内抗体市场距离成熟市场的形成仍需经历漫长的发展与市场洗牌,未来10年国内单抗仿制药或me-better药仍会占据主流。FDA批准的抗体偶联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代。第三级阶段:以1994年Winter以基因工程方法制备抗体为代表,将抗体的基因按照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装配,然后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表达抗体分子。
从这些企业的产品申报趋势看,新产品申报从2012年开始呈现指数增长,产品申报增长要晚于企业增长5-6年,未来几年,抗体药物申报将仍呈上升趋势。第一阶段:以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发现白喉抗毒素为代表,其特点是利用抗原免疫动物获取多克隆抗体。各代ADC药物特点和代表药物如下,目前基于定点偶联的第三代ADC是目前的主要开发方向。另外一类是以恒瑞、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创新型单抗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进行授权合作或者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等方式着眼国际化研发,以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资本的角度看,国内传统大企业纷纷在抗体领域布局,目前抗体领域国内上市公司/新三板玩家超过30家。综上所述,国内抗体药物的研发竞争激烈,但目前还未有重磅品种破局。
未来抗体药物研发热点随着抗体的基因工程改造技术日益成熟,如何通过抗体的工程化,设计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临床问题的新型抗体,是抗体类发展的新方向。以高领资本、元禾原点、毓承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为抗体领域的繁荣提供了资本支持。
生物制药主要涵盖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血液制品、疫苗等类别,其中抗体药物由于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市场增长迅速,已成为生物制品行业中占比最大的子行业,被誉为生物技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其他如PSCK9用于降脂,CD20抗体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罗氏Ocrevus),OBILTOXAXIMAB用于炭疽、BEZLOTOXUMAB用于艰难梭菌感染、IDARUCIZUMAB用于逆转达比加群酯、武田维多珠单抗(新靶点α4β7)等的获批为抗体药物的未来发展前景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未来新靶点(如CGRP、NGF等)和新适应症(AD、dAMD)领域仍存在较多的机会。毒素分子和抗体通过合适的连接物连接, DAR(药物分子比)以接近4为佳。其中上海、江苏是中国抗体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其抗体药物申报在国内也名列前茅。以张江药谷、中关村科技园、苏州BIOBAY为核心,中国抗体药物企业从上海、江苏、北京三地辐射全国。从产品申报角度看,截止2017年7月,国内共有约200家企业的205个抗体药物申报(按品种计)。
另外有数十家企业的双特异性抗体目前处于在研阶段。当然,国内还有众多的类似优秀企业,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不过未来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以及产业政策的支持,国内抗体药物有望在2020年达到280亿的市场规模。目前国内已有277家企业在抗体治疗药物领域布局,抗体企业从2008年开始以约20个/年的数量增长,2017年上半年基本停止增长,提示抗体企业基本入场完毕。
目前已有4个抗体偶联药物获FDA批准,提示该领域技术正在慢慢走向成熟。常见的毒素分子包括微管抑制剂(美登素衍生物、多拉司他汀等)。
抗体药物偶联(ADC)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偶联子连接起来,ADC药物兼具抗体药物的靶向性以及细胞毒药物的杀伤力。其中既有齐鲁制药、海正药业等本身具有一定规模的化药企业,通过前期的积累,本身资本较为充裕,通过高质量生物类似药切入生物药领域,产品广撒网。治疗性抗体药物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克隆抗体(鼠源单抗、嵌合单抗、人源化单抗、全人源化单抗)、小分子抗体(Fab、ScFv、VHHS等)、抗体偶联物、抗体融合蛋白,双特异性抗体等。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IL-17抗体的发展引人注目.首个IL-17单抗Secukinumab(诺华)上市第二年即突破10亿美元。
国内目前在已有数十家企业在ADC领域布局,以烟台荣昌、百奥泰、浙江医药进度较快,已经进入临床研究。在抗肿瘤领域,新出现的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异军突起,从2014年首个PD-1单抗Keytruda上市,目前已有5款PD1/PDL1类药物上市,2017H1已成为抗肿瘤领域的中坚力量。
早期的双特异性抗体研究技术较为局限,产生的双特异性抗体并不理想。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双特异性抗体制备技术的改进带来了治疗效果的提升。
经历多年的高速发展,2015年单抗行业整体规模已达916亿美元,2016年突破千亿美元,单抗在全球生物制品中的占比也由1997年的2.5%,上升至2015年的34.7%。从目前抗体药物的申报来看,国内药物市场以仿制药居多,创新程度不高,仿制药竞争激烈。
2016年全球销售额TOP10中的抗体药物 数据来源:EvaluatePharma 从诞生到飞速发展,单抗药物大约经历了3个较大的发展阶段。三代技术变迁引领抗体产业持续向前整体来讲,抗体药物仍然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从1986年首个抗体药物获批距今过不30年的时间,但是其间已经诞生了多个重磅炸弹药物。国内抗体产业图谱分布如下。不过,新的靶点和治疗领域的出现也在悄然的改变着传统抗体药物治疗领域格局。
目前申报抗体品种数大于5家以上的企业有齐鲁制药、海正药业、复宏汉霖、上海恒瑞、深圳龙瑞等9家企业。国内同类模式企业也相对较多,未来这一领域或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在产业资本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抗体领域大额融资频频出现,披露融资金额超过亿元的有27笔, TOP10融资金额以4亿元起步。目前公司凭借在资本与技术的雄厚实力,产品线已覆盖单抗类似物、生物改良型单抗、创新性单抗、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多个领域,俨然已成为中国抗体领域的领跑者
从披露投融资情况看,从2015年开始,抗体产业不管是从融资次数还是融资金额上都有大幅提升,产业热度居高不下,融资次数和融资金均以A轮和B轮居多,提示我国抗体产业仍处于上升阶段。另外一类是以恒瑞、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为代表的创新型单抗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进行授权合作或者自主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等方式着眼国际化研发,以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